佛像發展史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個朝個代都獨具風格,呈現出當代人們獨特的民族風格。
個人對收藏比較中意,也跑過不少地方,俗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去過大江南北不少地方,增長不少知識,實質今來給我的感觸也很多,上海珍博公司給了我一個非常滿意的答卷和尾聲。
唐代銅佛像幾大特點。手佛像藝術發展達到了一定高度。造像手法日趨細膩,技巧越發成熟,反映了唐代人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操。唐代的金銅佛像特征;佛像以豐腴為美,面龐圓潤,像身渾厚,頭飾螺發,衣紋線條自然,繁而不亂;菩薩像體態豐盈,多束高髻,上軀袒露,下著羊腸大裙。唐代菩薩像最流行的樣式為“三段屈曲式”,從胸部至腰際形成突出的弧線,并配以像身的外輪廓和帔帛的曲線,也稱“三折技式”,即頭、腰、臀三部位猶如“一波三折”。
不同時期的銅佛像也有著不同的特征:
1、初唐的佛像,延續隋代的造像風格,佛的發髻開始多為高聳式髻,螺發盛行。佛菩薩面相豐滿偏方,多體態健碩,身體比例略顯失調。衣紋多為凸起的紋線。題材多為彌勒大佛。
2、盛唐是佛造像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造像擺脫了初唐時頭、身比例失調的情況,面型豐滿,佛發多為水波式發髻或螺發,多為通肩式大衣和袒右肩式大衣,除此之外,還有方領下垂式大衣。臺座多束腰式臺座。
3、盛唐時期的菩薩像,多束高髻,袒露上身,菩薩像最流行的樣式為“三段屈曲式”。從胸部至腰際形成突出的弧線,并配以像身輪廓和帔帛的曲線,也稱“三折枝式”即頭、腰、臂三部分猶如“一波三折”。
4、晚唐及五代佛像比盛唐的佛像略為生硬。
總體來看,唐代銅佛像造像以豐腴為美,面龐圓潤,像身渾厚,頭飾螺發,衣紋線條自然,繁而不亂;菩薩像體態豐盈,多束高髻,上軀袒露,下著羊腸大裙。
明代佛像幾大特征;
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復。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具典型時代特征。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周,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絆甲絲絳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清代佛像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大耳垂肩,白毫凸起,五官精致,雙目傳神。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為寬大。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