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并沒有城市雕塑的傳統,它不像西方一樣,每一個歷史時期均有代表著時代精神的紀念性的、x象征性的雕塑。當然,話也不能說得太絕對,中國雕塑史上也有零星的可以稱得上城市雕塑的雕塑作品。如西漢時期,陜西省長安縣昆明池東岸的花崗巖雕惡習塑《牽牛像》、《織女像》就注重將人物至于特定環境中,是中國城市雕塑的萌芽。可惜在這之后就斷層了,直到鴉片戰爭之后,大約1890年以后,在漢口、天津、上海、廣州等地相繼出現了一批殖民主義的雕塑,那是西方藝術家所雕塑的“西方英雄”,強加于中國土地,有辱于中華民族,從1929年開始,孫中山先生挺像,1934年劉開去做《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展示紀念碑》標志著中國現代城市雕塑的崛起!
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深處的靈魂所在,是民族性格的特征。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包含了道家思想的元素——水的特性:沛然適意、任性曠達,禪家靈性的元素象征——風的特性:自由卷舒、不羈于時空,儒家中和、陽剛之氣,更包含了中國人的精神。因此,中國人文精神的主題是歷史進程中的杰出人物,他們是歷史的坐標,是城市文化建設中國的重要資源。在社會轉型、價值取向多元的時期,雕塑的核心當時歌頌、頌揚沖高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杰出的人物雕塑變成了城市文化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