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北京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故宮的乾清門兩側都有很多的大銅缸,這些故宮銅缸在古代時候其實并不是裝糧食的用品,它的作用和我們常見的銅獅子和銅大象及各種城市雕塑的作用都有所差異,其實這是銅缸在古時候又被稱為“門海”有門前大海之意。所以古時候的銅缸是用來防火的,經過歷史的發展這些故宮銅缸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歷史的見證者。
乾清門外兩側的10口大銅缸格外引人注目。大銅缸金光閃閃,在紅色宮墻的映襯下,赤行富麗堂后皇,氣熱血甚壯。
故宮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據中國古建筑《故宮》記載,宮中共有大缸308口。世事滄桑,由于各種原因,如今只剩下了231口了。這些大缸共分為鐵、紫銅和鎏金銅3種。鐵缸是明代時鑄造的,銅缸大都是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鎏金銅缸則均是清代鑄造的。其中,以銅缸居多,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宮中的大缸為銅缸。
宮中設置大量銅缸的最初意圖是用來防火的,但其實際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消防,同時它還是宮內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陳列品。鎏金銅缸等級最高,因此要設列在皇帝上朝議政的太和殿、保和殿兩側以及用于御門聽政的乾清門外紅墻前邊。而在后宮及東西長街,就只能陳設較小的銅缸或鐵缸了。
據查,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雖說已經遭到了部分破壞,但個個仍然光彩奪目,華美無比。至于鎏金銅缸的造價,史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口徑1.66米的鎏金銅缸約重1696公斤,僅銅缸制造約合白銀500多兩,再加上銅缸上的100兩黃金,共計需鑄造費至少白銀1500兩。每口用銅達3:392公斤,鑄造細密,精美絕倫,顯示出令人驚嘆的冶煉鑄造技術”。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紫禁城中進行大肆掠奪時,有不少洋鬼子竟用刺刀狂刮鎏金銅缸上的金子,如今在太和殿兩側的鎏金大銅缸上,仍能清晰地看見侵略者當年留下的累累刀痕。那一幅幅無聲的畫面,不僅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歷史的沉重,而且仿佛可以聽到呻吟,聽到嘆息,在感受故宮宏大的氣勢之余,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
故宮是中國文明的濃縮。這一口口銅缸是掠奪者的見證者。以上就是文章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